大家都知道市場上的紅酒都是玻璃瓶,橡木塞。開塞時,用起酒器可輕松開瓶,無大的困擾。最近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很多顧客反應買回家的紅酒在開瓶時會喝出玻璃碴,或者是在開瓶時發(fā)現(xiàn)酒塞上沾滿了碎渣,很多人很困惑不敢在喝,給扔掉了。這樣的事件是不是說明紅酒有問題呢?這到底是玻璃渣嗎?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呢?

近來有朋友跟我說,他喝一瓶葡萄酒時,居然喝出了玻璃渣,被嚇了一跳。還有酒友反映,開酒的時候,發(fā)現(xiàn)酒塞上沾滿了亮晶晶的碎渣,不知道是什么東西。他們都很困惑,這些葡萄酒是不是有問題,還能喝嗎?我告訴他們,這其實是一種名為“酒石酸”的晶體。
1、什么是酒石酸?
這種物質我們平時吃的葡萄、香蕉和酸角中都有。
它非常容易溶解在水或葡萄汁中,卻不能完全溶解在酒精溶液中。有的葡萄酒在低溫下,來自葡萄果實的酒石酸就會析出變?yōu)榫w。
酒石酸本身無害,但若出現(xiàn)在白葡萄酒中,很容易被誤認為玻璃渣;出現(xiàn)在紅葡萄酒中會被色素染成紅色或棕色,更容易被誤認為是沉淀。
2、所有的葡萄酒都含有酒石酸
酒石酸來自釀酒葡萄,是組成葡萄酒中“酸味”的重要成分。不過,葡萄的品種本身、生長的氣候條件都會影響酒石酸含量。
釀酒的葡萄要比我們平時吃的葡萄含更多酒石酸。有的葡萄品種,如長相思(Sauvignon Blanc)、雷司令(Riesling),酒石酸含量較高;有的葡萄品種,如黑皮諾(Pinot Noir)、馬爾貝克(Malbec),酒石酸含量相對低一些。
涼爽氣候下生長的葡萄,在花期的新陳代謝過程能積累大量酒石酸;而溫暖氣候條件下生長的葡萄,尤其是生長季比較長的葡萄,酒石酸含量要低一些。
3、為什么大部分葡萄酒沒有這種渣?
原因很簡單,在葡萄酒裝瓶前,把這種渣過濾一遍。
傳統(tǒng)的做法是,利用冬天寒冷的天氣,使葡萄酒溫度保持在結冰臨界點 3-4 個月,然后過濾去除酒石酸晶體?,F(xiàn)代的做法是,利用制冷系統(tǒng)使葡萄酒保持 -5℃ 至 -10℃ 的低溫,2-3 周后過濾酒石酸晶體。這種做法基本可以保證,葡萄酒裝瓶上市后不再出現(xiàn)酒石酸晶體。
4、哪些葡萄酒容易出現(xiàn)這種渣?
(1)裝瓶前沒有過濾的葡萄酒。
(2)來自氣候較冷的產(chǎn)區(qū)的葡萄酒酸度較高,容易出現(xiàn)酒石酸晶體。比如,一些德國白葡萄酒。
(3)長期儲存在低溫條件下的葡萄酒。
(4)老藤葡萄酒。老藤葡萄吸收的礦物元素含量多,而鉀、鈣離子與酒石酸結合會形成沉淀。
(5)陳年白葡萄酒。具有陳年潛力的白葡萄酒一般酸度比較高,陳年過程中鉀、鈣離子與酒石酸結合會形成沉淀,而且陳年時間越長,沉淀越多。比如,陳年貴腐菌。
5、帶渣的葡萄酒該怎么喝?
酒石酸晶體來源于葡萄果實本身,對人體無害,而且它嘗起來也不酸,而是帶有一種沙沙的感覺。這種渣可以通過醒酒去除:
(1)在確定要飲用哪一瓶葡萄酒之前,應該保持酒瓶處于直立狀態(tài)數(shù)小時;
(2)醒酒前需準備好醒酒器、漏斗、濾布和一個光源;
(3)開瓶時,不要搖晃或者轉動酒瓶,開瓶之后要透過光源觀察瓶底,確定沉淀物并未污染上方液體;
(4)傾倒葡萄酒前,目光要與酒瓶成 90 度,慢慢傾斜酒瓶,緩緩地將葡萄酒注入醒酒器中;
(5)注意要將瓶中有沉淀的酒液留在瓶肩,不能倒入醒酒器中,確保醒酒器中無沉淀。
6、釀酒師“故意”留下這種渣
在一些氣候寒冷的產(chǎn)區(qū),比如德國,常常面臨葡萄不成熟的問題。如果葡萄酒中能析出酒石酸,說明釀酒葡萄在采收時蘋果酸含量低,也就是葡萄成熟狀態(tài)理想。
反之,在一些氣候溫暖或炎熱的產(chǎn)區(qū),釀酒師也會避免過濾酒石酸,因為這里的葡萄酒容易酸度不足,而葡萄酒需要高酸度來保持鮮爽口感。
有的釀酒師,尤其是釀制好的葡萄酒時,追求“極大程度地減少人工干預”,他們也不會過濾酒石酸晶體,因為這樣會破壞酒的結構,影響酒的品質。
不過,絕大部分生產(chǎn)商都認為,消費者更想要清澈干凈的葡萄酒。
識貨的人,才懂你。
畢竟大多數(shù)人不認識這種晶體,如果喝酒時看到它,很容易認為酒有質量問題,甚至誤以為有玻璃渣。
酒塞上沾滿了碎渣實際上不是酒出現(xiàn)了問題,也不是大家所說的玻璃渣,這其實是一種名為“酒石酸”的晶體,他在葡萄,香蕉中都有,在低溫下會析出變成晶體。而且酒石酸是葡萄酒酸味的主要成分,很多酒會在裝瓶中把他過濾出來,但仍會有少量殘留,我們可以通過醒酒鏟除這些渣,他對人體無害,遇到這樣情況可放心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