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的葡萄酒的人數(shù)并不在少數(shù),但是懂葡萄酒的人卻不是有很多的,很多的人都因為葡萄酒而鬧出了不少的笑話,那么,怎樣才能不會讓自己成為葡萄酒的笑話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詳細的了解一番吧。

1、把葡萄酒簡稱為紅酒
把葡萄酒簡稱紅酒,以至出現(xiàn)“霞多麗紅酒”的謬誤。即使是天才般的釀酒師,也不可能用霞多麗白葡萄釀造出紅酒來。
實際上,紅酒只是葡萄酒的一種,葡萄酒還包括白葡萄酒、桃紅葡萄酒、香檳、起泡葡萄酒、甜白葡萄酒(貴腐酒)、冰酒、雪利酒、波特酒、馬德拉酒以及各種加香葡萄酒(味美思等)。
2、葡萄酒加雪碧的詳細內容
《夜宴》上映后,馮小剛導演說:“我想拍這么一個電影,現(xiàn)在中國有錢人迅速分化成兩派,一邊是海歸派,一邊是本土派。海歸派喜歡去戶外運動、上健身房;本土派喜歡去夜總會、蒸桑 拿。本土派喝紅酒加雪碧,這海歸派說,歐洲人研究了幾百年,最難的事就是從紅酒里把這糖份給提出去,結果咱們中國同胞都給兌回來了。”
如果你覺得不夠甜,干脆換一瓶甜白葡萄酒;如果你覺得過濃烈,可以換一瓶酒精含量低一些的——其實紅葡萄酒的酒精含量已經(jīng)很低了,通常只有12%-14%。
3、連上6瓶不變樣
一頓飯,連續(xù)上6瓶一樣的葡萄酒,而不懂得是應該上6瓶種類不同的葡萄酒。
根據(jù)西餐宴會體系,餐前要喝開胃酒,比如香檳、起泡葡萄酒、干雪利、味美思;正式進餐當然要佐餐酒,基本原則是:白肉(海鮮)配白葡萄酒、紅肉配紅葡萄酒,桃紅葡萄酒可在二者之間回旋;上甜品時配甜酒,比如貴腐酒、冰酒;餐后還該來一杯消化酒,比如波特酒、馬德拉酒以及白蘭地。
當然,“白肉配白葡萄酒、紅肉配紅葡萄酒”是建立在西餐基礎上的,而中餐與西餐的烹調理念有很大的出入,所以我們也不一定固守這個原則。搭配葡萄酒,除了要看紅肉還是白肉,還要看烹飪方法和調味原料。我們要配合的不是食物的顏色,而是食物的味道。比如西湖醋魚,就不一定非要選擇白葡萄酒了,不妨嘗試用一款黑比諾紅葡萄酒,也許別有洞天。
4、相信“酒是老的香”
cctv《每周質量報告》曾經(jīng)報道,北京某葡萄酒公司2001年才投產,但酒標上的年份卻有“1992”的。更荒唐的是,“1992”賣198元、“1998”賣42元、“1999”賣23元,他們?yōu)槟攴菖c價格建立了成正比的數(shù)學關系:年份越老,價格越高。
國產葡萄酒的“早產現(xiàn)象”,正是迎合了消費者的慣性思維——“酒是老的香”。實際上,葡萄酒的品質和價格,是隨不同的年份呈曲線波動的,而不是隨酒齡呈直線上升形態(tài)。因為葡萄酒的品質不是取決于酒齡,而是取決于葡萄園的土質和葡萄生長采收那一年的日照、降雨量及氣溫的適時與適量(酒標上年份不是灌裝日期,而是葡萄生長采收的年份)。赫柏灣,同一塊土地,由于每年的氣候不同,葡萄酒的品質也就存在相應的差異。所以,同樣是一箱(12瓶)拉圖紅酒,1981年的現(xiàn)在賣1000多英鎊,1982年的卻要9400多英鎊。
5、為什么認為葡萄酒越放越好
同樣是受“酒是老的香”的影響,認為葡萄酒越放越好。
理論上,葡萄酒是一種有生命的東西,裝瓶后仍然會繼續(xù)成熟和變化。在良好的儲藏條件下,葡萄酒會在歲月的歷練中使得單寧酸逐漸柔順圓潤,酒香更加富有深度,口感也更為均衡協(xié)調。頂級酒莊的黃金年份出品可能要放到十幾年以后才漸入佳境;甚至在半個世紀以后,仍然會大放異彩。不過,美國葡萄酒教育家、原紐約世貿中心頂樓世界之窗餐廳總侍酒師凱文·茲拉利在《葡萄酒入門》指出:“并非所有葡萄酒愈陳年愈好。事實上,世界上90%以上的葡萄酒在一年以內喝掉最好。”
葡萄酒,并不是一種很簡單的酒類,它有著許多的復雜知識,很多的人們都只了解一些知識就以為自己很懂了,結果是鬧出了不少的笑話來,詳情的話,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以上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