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度,平衡,酒體,深度、余味,論起葡萄酒的品酒詞來,專業(yè)的人能給你寫出一本書來詳解,然而對于初學者來說,別說搞懂這些詞匯的意義了,就連怎么使用都是問題?但是機制的他們在品酒時卻也能說出個兩三個詞,而且還很正確,這是因為雖然看似復雜五花八門的品酒詞,但是有那么幾個可以說是萬能通用的。品酒詞這回事兒,才沒有那么復雜~

通常長篇大論地分析香氣的品酒詞,幾乎可以肯定是不好的,首先正常人即使受過一些聞香訓練,能分辨的香氣就那么十幾種,更多來自于同類聯(lián)想,比如在WSET的盲品考試中,你聞到黑咖啡,同時寫黑巧克力可可豆烘焙咖啡肯定是不會錯的,你聞到黑櫻桃,同時寫黑李子黑莓誰也不敢說沒有,所以堆砌香氣形容詞是最容易的,也是有些業(yè)內(nèi)人士喜歡拿來忽悠外行的。
其次,太過用力地分析葡萄酒的香氣是可笑和徒勞的,因為真正決定一款酒品質(zhì)的,是喝起來如何,而不是聞起來如何。香氣勝過口感的葡萄酒是令人懊惱的,近乎于一種欺騙。相反,有些處于封閉期的葡萄酒,聞著幾乎沒有什么香氣,可是入口的物質(zhì)感、架構和長度,決定了它是一款毋庸置疑的好酒,只是需要醒酒和等待。
有很多所謂的葡萄酒專家,對于初學者誠心求教品酒詞的時候,會說去看《神之水滴》學習。然而,雖然《神之水滴》開啟了很多門外漢對于葡萄酒的興趣,但不幸的是,也將很多人引上了喝葡萄酒的歧路。
比如說,遠峰一青對木桐酒莊1982年份的評語為:“這瓶葡萄酒如同在感恩大地的恩惠,也如同贊美大地的渾厚筆觸,在畫布涂上好幾層涂料的米勒代表作《晚鐘》,也就與風土條件的名作相互輝映。仿佛當你在品嘗葡萄酒時,美酒滑下喉嚨一剎那,腦海中就自然浮現(xiàn)出畫面。”這些炫人耳目的品酒詞其實只用了一種手法:通感,把一瓶名酒和一幅名畫、一首名曲作類比。美酒與藝術都是感性之作,肯定有些相通的感覺,但也正因為其感性,人人理解都不同。對于既不理解這款酒,藝術修養(yǎng)也一般的愛好者,這不是雪上加霜嗎?如果一個初級愛好者不幸受此感召,成天想象喝葡萄酒是像逛花園還是漫步森林,那他只是在葡萄酒的大門外晃蕩,還沒入門,或者沿著門外的岔路一去不回頭了。

其實《神之水滴》中并不是沒有正常的品酒詞,比如遠峰一青對于雄獅酒莊1983年份的評價:“深紅寶石色,黑醋栗的芳香……帶有淡淡的西洋杉及熏制味,然后以類似天鵝絨的味道與強烈的辣味收尾……”可惜很多人,尤其那種半吊子專家最喜歡傳頌和模仿的,都是前面那種避實就虛,等于什么也沒說的風格。
那么極端理性的品酒詞如何?接受過WSET品酒詞訓練的同學,習慣于對香氣、酒體、單寧、酸度都做出量化分析,香氣是中等還是濃郁?酒體是輕還是重?酸度是高還是中高?單寧多還是少?對于評價一般葡萄酒的質(zhì)量,這套系統(tǒng)非常準確高效,但是對于一款傳奇美酒,這樣的品酒詞就太枯燥乏味,魅力盡失了。好的品酒詞總是簡潔而且直指本質(zhì)的。
RVF對于一款18分以上的酒,品酒詞通常也不會超過三行。對于香氣的描述總是惜墨如金的,有時候僅指出是更多紅色水果還是黑色水果的香氣,因為對于某些葡萄品種如歌海娜,
紅色水果和花香而不是果醬感意味著釀酒師在控制葡萄成熟度上做得很好,而濃縮的黑色水果香氣加上濃重的橡木桶氣息,往往揭示了釀酒師的野心超過了釀酒葡萄來自的風土的力量。
常常閱讀這些簡短但有分量的品酒詞是有益的,當你理解了RVF的品酒專家為什么說一款酒是“寬廣”或“深邃”的,什么樣的風格是“古典”或“南方”的,你對于葡萄酒的理解無疑是更上層樓了。當然最糟糕的事情莫過于,一個人拿著一杯酒又聞又品,喃喃說出一大堆品酒詞,而實際上那瓶酒已經(jīng)壞了。說到底,好的品酒詞建立在深厚的品酒功力上,否則就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