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巴黎是一個世界聞名的著名城市,在這里大家可以體驗到浪漫的情懷與葡萄酒的芬香,那么,各位有沒有去了解過巴黎葡萄酒博物館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詳細的了解一番吧。

巴黎西邊的16區(qū),盡管與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都離得很近,這里卻一直以來都保持著內(nèi)斂的氣質(zhì)。這或許也是當年普魯斯特、羅蘭·波拿巴(拿破侖侄孫)選擇居住在這一區(qū)的原因—后者的府邸,如今已變身頂級品牌酒店,但依然低調(diào)。
著名的葡萄酒博物館
葡萄酒博物館隱藏在這一區(qū)地鐵passy站附近一條不起眼小路的盡頭。對于初次到這里的訪客,如果不向當?shù)厝舜蚵爭谆?,恐怕很難自己找到。像巴黎很多街道、社區(qū)一樣,這里也有它的歷史:17世紀時,附近地下曾冒出過清甜的礦泉水,水街(la rue des eaux)的名字沿用至今;而就在不遠處葡萄園街(rue des vignes)的原址上,修道院里的修士從14世紀起就曾在這里種植葡萄釀酒,當年的葡萄園,從這里一直延綿到塞納河邊,這個小葡萄酒博物館就選在古老的葡萄園旁。
用古老方磚裝飾的葡萄酒博物館門面極小,門口的黑板上手寫著當日菜單,如果不仔細看門上的名字,我以為這里是一家親切可人的餐廳—事實上,這也是博物館附加功能的一部分。當我走進去,自動玻璃門在身后緩緩關上時,身旁的氛圍立刻不同。外邊的陽光明媚消失,而空間低矮、充滿潮濕味兒、燈光昏暗的眼前立刻讓人感覺置身酒窖中。雖然還是上午,置身這樣的環(huán)境,也有了坐下來喝上一杯的沖動。就在入口旁邊,便是擺放著桌椅的品酒空間。已經(jīng)有幾位坐在這里開喝了。“還是先參觀之后再來品酒吧。”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想必看出了我的想法,委婉地提出這個建議。
順著幽深、但僅有的一條通路往里走,鑲在墻上的文字或者圖片、玻璃罩里的各種展品、以及按比例還原的生活情境記載了關于葡萄酒的一切。這里原是一處廢棄采石場的舊址,在13-18世紀期間,從這里開采出來的石灰?guī)r被運送到巴黎的各個地方,成為城市建設的主要材料。
博物館本身的歷史靠抽象的文字來敘述,或許因為年代太久遠,不多的圖片也都模糊泛黃,遠沒有那些陳列在玻璃櫥窗中、被射燈照亮的實物來得精彩。這邊是一面墻的酒刀,那邊是一整柜的開酒器,它們造型不同,大小各異,但大部分銹跡斑斑,能看得出他們進入博物館之前,都在酒桌上被長期使用過,帶著歲月的痕跡,記載著不同年代與酒有關的事。
好看的水晶杯與不同造型的酒具自然讓人著迷,但整個博物館里最吸引我的,卻是與葡萄種植有關的展品。在博物館的中部,這類展品占據(jù)了大量空間。沒錯,作為釀酒的工具,它足以在這里占據(jù)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條木梁上,一堆鎬、鍬、鏟高高地懸掛著,這些帶著斑斑銹跡的農(nóng)具與其背后質(zhì)感粗糲的石灰?guī)r墻壁搭配得如此完美,讓我腦海中立刻便浮現(xiàn)出廣袤的葡萄園里,農(nóng)民耕種的情景。每一樣農(nóng)具下方的文字,都記錄著它們各自的用途,有些一目了然—各種水龍頭模樣的是從橡木桶中放酒出來的器具;橡木加熱彎曲,被長長的鐵條固定,便成了釀酒的橡木桶。而另外一些,即便是讀懂文字并發(fā)揮想象,也仍然不知道他們的用途,此時,那些微縮場景就派上了用場,盡管它們放在這個幽深的博物館里乍看起來有些恐怖,但這些鮮活場景給觀眾普及了更多關于葡萄種植與釀造的專業(yè)知識。
大家了解納帕谷的赤霞珠嗎?
美國貝靈哲(beringer)酒莊近日在廣州廣粵會向廣州的消費者介紹了幾款貝靈哲家族的葡萄佳釀。貝靈哲是美國納帕谷最古老的酒莊之一,他們的創(chuàng)始人雅各布和費德雷克兄弟1876年在納帕谷創(chuàng)立了貝靈哲葡萄園,在這個酒莊136年的歷史中,只有7位總釀酒師,而最近三代釀酒師均為師徒,這使得貝靈哲的釀酒風格得以延續(xù)。在廣州品酒會現(xiàn)場,最驚艷的無疑是貝靈哲特選赤霞珠(beringer private reserve cabernet sauvignon)這款紅葡萄酒,酒體平衡,紅色漿果及香料的氣息非常濃郁,單寧清晰有力。
巴黎是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其擁有深厚的歷史,而葡萄酒博物館在巴黎也是比較多的,很多都是擁有濃重的歷史感,以上介紹的博物館也是十分聞名的,詳情的話,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以上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