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的酒收藏家都知道,陳年白酒“老八大、新八大”是什么意思,但也有許多的人對這一名詞很不熟悉。全國也會舉辦品酒會,那么這里面有發(fā)生什么故事嗎?下面將為您解讀老八大和新八大背后的故事吧!
一、意義重大的第三屆全國評酒會
1979 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在大連召開,彼時中國釀酒業(yè)在歷經(jīng)文革磨礪和陣痛后,終于看到了希望。 由于第二屆全國評酒會多種香味白酒混評,以致于香氣大的酒體占盡優(yōu)勢,最終茅臺酒只能屈居第五,這樣的評比結果引起國內嘩然。在第三次評酒會上,第一次按香型進行酒類評比。
二、 老酒收藏什么是香型?
有關香型與酒的關系,并非雞生蛋、蛋生雞的關系。我們是先有了酒,然后發(fā)現(xiàn)了酒與酒之間香味、口感的差別,從而產(chǎn)生不同香型的概念。而“香型”這一專業(yè)名詞的誕生,是為了評酒會評選方便。
酒的原料、工藝、儲存等因素導致不同地域、不同品牌的酒會產(chǎn)生不同風格;如此一來,將風格各異的酒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則顯得不公平。將白酒風格大略分為幾個類別,這樣便可以避免各種風格不同的酒相遇的場面。而這一次香型分類,也確定了中國白酒的四大香型:濃香,醬香,清香,米香。這就是常說的“四大基礎香”。
有了香型,酒廠申報的時候心里有數(shù),評委評比時也有了依據(jù)。評選則顯得更為專業(yè)而公平。

三、 老酒收藏烏龍頻發(fā)的第三屆評酒會
然而,越來越專業(yè)的評酒會上仍然出了烏龍事件。老牌名酒西鳳酒便因為沒有把握好游戲規(guī)則,在選報香型的時候“投錯了娘胎”,上報了“清香型”組,結果被淘汰;而全興大曲酒,本應上報“馨濃型”,卻陰差陽錯地也報成了“清香型”,以至于與名酒稱號失之交臂。
在這次評酒會上,由22 位評審組成的白酒評酒團按色、香、味、風格四個方面品評名酒,最終評出中國八大名酒:茅臺、汾酒、瀘州老窖特曲酒、五糧液、古井貢酒、董酒、劍南春、洋河大曲酒。
白酒評比在此次評酒會上的歷史作用是重大的,因為它統(tǒng)一了各種主流香型的風格描述,這種對于香型的認可一直延續(xù)至今,成為消費者選購產(chǎn)品的一大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清、濃、醬、米四大香型酒中,只有米香型白酒沒有一個代表性品牌能夠躋身中國名酒行列,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日后我將在米香型白酒收藏篇中專文提及)。
第三屆評酒會后,中國的白酒業(yè)進入了市場經(jīng)濟時代,一時間,白酒市場風起云涌,各廠家為了求生存發(fā)展、增進銷量都鉚足了勁。
四、 老酒收藏“老八大”與“新八大”
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評選的五糧液、古井貢酒、瀘州老窖酒、全興大曲、茅臺酒、西鳳酒、汾酒、董酒,在陳年白酒收藏界俗稱“老八大名酒”。 第三屆評酒會上西鳳、全興大曲落選,取而代之的則是劍南春和洋河大曲。這樣的組合,則被稱為“新八大名酒”。
新、老八大名酒迄今仍是中國酒業(yè)之翹楚,其中不少名酒甚至一改形象,推出了華麗的高端產(chǎn)品——曾經(jīng)的瀘州老窖 ,如今變成了國窖1573,全興大曲更名為水井坊;而洋河大曲則推出了以夢之藍為代表的高端系列。
看到這,相信大家對“老八大,新八大”已經(jīng)有所了解了。通過評酒會評選出來的中國名酒不僅被很多收藏家花大價錢購買,同時也作為一個標桿,很多酒商都在效仿,希望可以釀造出跟名酒一樣美味的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