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西餐人們并不陌生。曾經(jīng)在電視中才會出現(xiàn)的東西,也逐漸走進老百姓的生活中來。同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友好的往來,也使得我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國外友人。但是,想要與國外友人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氛圍少不了一起用餐。那么,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才能讓友人知道我們對他們的尊重與友好呢?

眾所周知,由于飲食文小編將從座位安排、餐具的擺設(shè)、刀叉的使用方法、喝湯的禮儀、食用面包的禮儀、菜肴及調(diào)味料之傳取這幾個方面來介紹西方餐桌上的禮儀,助你成為有品位的用餐者。 西方餐桌禮儀起源于法國梅羅文加王朝,當時因著拜占庭文化啟發(fā),制定了一系列細致的禮儀。歐洲的餐桌禮儀由騎士精神演變而來。在十二世紀,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國,餐桌禮儀和菜單用語均變得更為優(yōu)雅精致,教導(dǎo)禮儀的著作亦紛紛面世。
座位安排 1. 女士優(yōu)先。在排定西餐座次時,主位請女主人就座,而男主人位居第二位。 2. 以右為尊。在排定座次時,以右為尊。 3. 面門為上。面對正門者為上座,背對正門者為下座。 4. 交叉排列。男女交叉排列,生人與熟人交叉排列。 5. 美國餐桌禮儀從入座,拿取餐巾、開動、取用餐具、離席,皆有自成一套的規(guī)矩,而其中座次與餐具安排,主人會于餐前準備妥當,無需費心。但應(yīng)熟悉餐具使用順序及位置功能,以免拿錯。 6. 女主人宣布晚宴就緒后,男主人引領(lǐng)著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則走在最后面。有些細心的主人尚會在餐桌上放置姓名卡,以表示座次。若沒有此項安排,則其原則如下。 7. 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為原則。男主客優(yōu)先入坐,其位置在女主人右邊,而女主客則在男主人右邊。其他夫婦則以對角方式而坐。男女夫婦分坐顯示出美式宴會之開放與活潑,期望借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增進彼此間之熟稔,并使用餐話題多樣化,氣氛和樂。 8. 入坐原則系客先入坐,長者較年輕者先入坐,已婚較未婚先入坐,陌生人較熟識客人或家人先入坐。
餐具的擺設(shè) 1. 大致上,擺在中央的稱為擺飾盤,用來裝一般料理。 2. 餐巾一般是置于裝飾盤的上面或左。 3. 盤子旁邊擺刀、叉、湯匙等。依用餐順序:前菜、湯、料理、魚類、肉類、視所需由外而內(nèi)取用。 4. 左手邊是面包盤和奶油刀,裝飾盤對面則放咖啡或吃點心所用的小湯匙和刀叉。 5. 餐具之取用系由外而內(nèi)。但有一例外,即當沙拉與主菜同時上桌時,沙拉所需使用之刀叉乃放在最靠餐盤的位置,即主菜刀叉的內(nèi)側(cè)。沙拉盤則在主菜所用之刀叉之左方。(主菜叉子位置在餐盤左方、餐盤右方為主菜刀子)。 6. 如沒有沙拉盤擺于桌面,則沙拉用之刀叉會隨沙拉上桌一并送上。另一例外,即吃蠔(oyster)所用之叉子在餐盤右方餐具的最外側(cè),湯匙的位置在所有刀子的右方,最外者為喝湯用,介于刀及湯匙間之小匙,則為吃甜點(dessert)之用。而甜點叉則在餐盤最左方。但平常為避免混淆,則會將吃甜點所需之餐具置于餐盤上方,以示區(qū)別。 7. 坐定后必須注意女主人的暗示。當女主人打開餐巾,放在膝上表示開動,女主人將餐巾取下放在桌上則表示餐宴完畢。即使已填滿肚子,也應(yīng)繼續(xù)進餐,到餐會結(jié)束。餐巾正確的位置應(yīng)放在膝上,而非夾在衣領(lǐng)或衣帶間。用完餐巾應(yīng)稀松放在餐盤之左方,如餐盤已移走,則放在正中央,切勿將之揉成一團。餐巾的用途乃揩嘴之手,尤其是喝飲料前最好能揩一下嘴,以免杯子盡是油漬。餐巾不可用來當桌布,擦去桌巾的污漬。如不小心弄臟了桌巾,應(yīng)向主人道歉。 8. 餐具取用由外而內(nèi),切用時或以法式之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邊切邊用。或為英美式,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改以右手拿叉取用。美國較偏好后者,但法式亦為美國人所接受。談話間有肢體表情或傳菜時,應(yīng)將刀叉放下,不可持刀叉于空中揮動。刀叉用完后應(yīng)橫放于在餐盤中央,而非盤邊,或餐桌上,放置方式刀口朝己,叉口朝左,以便取走之安全性。餐盤用完后,不應(yīng)往外推,留在原處即可。 9. 右上角會擺設(shè)玻璃杯類的餐具。 10. 最大的是裝水用的高腳杯。 11. 次大的是紅葡萄酒所用的。 12. 略瘦長的玻璃杯是白葡萄酒所用。 13. 視情況也會擺上香檳或雪莉酒所用的玻璃杯。
刀叉的使用方法 1. 拿刀叉的手是固定的,右手拿刀,左手拿叉。 2. 拿刀的手的食指,壓著刀叉的背柄來使用,如此才能使力。 3. 叉子不只用來壓食物和叉東西而已,也可以用來舀豆子和米飯。 4. 如果用左手拿叉不方便,也可以使用右手,但必須先把刀放下。 5. 用餐中,有事而離席時,必須把刀叉擺成八字型放在餐盤上。 6. 用餐結(jié)束后,則是平行的斜放在五點鐘位置。 喝湯的禮儀 1. 西式料理用餐時,不能發(fā)出聲音為一大原則。如果在喝湯時發(fā)出聲音就是違反禮儀。日本人認為湯是飲料,而西式料理則認為湯是食物,是用來食用而非飲用。 2. 食用裝在有雙耳的湯杯中時,為了測試湯的冷熱程度,可以使用附帶的小湯匙先試一口。使用后的小湯匙可以放在靠近身體這一邊的底盤上,不可置于湯杯中。試過湯的溫度后,可以用雙手拿著湯杯耳,把湯杯端到口邊直接飲用。至于湯中的食物則可以用湯匙來舀食。 3. 沒有湯耳的湯盤,要用大湯匙來舀食。拿湯匙的姿勢像握鉛筆一樣,由內(nèi)經(jīng)外側(cè)舀食。由內(nèi)經(jīng)外舀食是屬英國式,反之則是法國式,日本一般采用英國式。把湯倒入口中時,不可發(fā)出聲音,然后再用沒有殘留湯的湯匙,由自己的面前往外舀湯進食。 4. 使用完畢后把湯匙放在靠自己身前的底盤上,或是放在盤中。謹要把湯匙的柄放在右邊的原則,而湯匙凹陷的部份必須向上,湯杯與湯盤都是如此。用湯時,不可噘起嘴來用力把湯吹涼。
食用面包的禮儀 1. 放置面包的位置一定是置于主菜的左側(cè)。 2. 如果一開始就有面包,要知道在餐具左側(cè)的面包是屬于你的。 3. 涂抹奶油時,要使用個人的奶油刀,如果沒有附上奶油刀,則可使用料理用刀。 4. 必須注意不可獨占共用的奶油刀。 5. 如果選擇的如法國面包一般的面包時,食用時可用左手拿面包,再用右手把面包撕成小塊,然后用左手拿著小面包,而用右手涂抹奶油。要注意的是把面包撕成小塊后,再涂奶油。 菜肴及調(diào)味料之傳取 一般而言,若進餐時沒有服務(wù)生,菜肴則以傳取方式進行。傳取順序系由女主客優(yōu)先,男主客最后傳取時可以逆時針方式進行。依西方禮儀,傳菜時男士不可幫女士拿菜,只能從旁代為幫忙拿住菜盤,而由女士取她想要。取菜時,應(yīng)直接拿取最靠近自己者,不要在盤中翻攪。當某道菜或調(diào)味品無法取到時,可要求最靠近該道菜的男賓客傳給你。當調(diào)味品如鹽、胡椒等在餐桌上看不到時,可以請問女主人,讓她遞取一些給你。
學(xué)習了以上幾個方面的餐桌禮儀后,相信心里面也已經(jīng)對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了記憶點。其實,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的餐桌禮儀是非常講究的,需要我們注意的地方有很多,但是不要擔心,只要平時多加練習,相信會有一個氣氛融洽的用餐氛圍。如果你已經(jīng)知道這些餐桌禮儀并熟練掌握了,那么就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