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若是要拿來和國外的酒文化比較,如何才能理解國內(nèi)外酒文化的差異?東西方酒文化差異有哪些,這些差異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相信這也是很多喜歡喝酒的人關注的,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說中國,除了倉頡造字以外,中國很早就有酒神的傳說,一個叫夷狄,它是黃帝的一個臣下;還有一個就是杜康,這兩個都是中國的酒神。
中國幾千年延續(xù)下來,很多地方都要拜酒神,它是我們的祖宗之一,中國的文化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當代許多非物質(zhì)文化傳承都是從古代遺傳下來的。西方古代也有酒神,希臘的狄奧尼索斯,他是古希臘神話中的酒神。所以說中國也好,西方也有好,都有一個發(fā)明酒的先祖,大家都很崇拜他們,但兩條發(fā)展的路線卻是有所不同。
中國酒更多是以糧食為原料,糧食經(jīng)過發(fā)酵,再蒸餾就是白酒,這在最早《齊民要術》中有記載。所以說,中國真正的國粹應該是黃酒與白酒。西方的酒一個是啤酒,還有一個就是葡萄酒。啤酒是以大麥為原料來做的,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大了,世界現(xiàn)在大酒種就是啤酒。啤酒蒸餾了以后變成了威士忌,它就是這樣演變過來的。還有一個就是占有份額非常大的葡萄酒。
葡萄酒是個性化的,世界各地因為風土不一樣,所做的葡萄酒的口感都不一樣。葡萄酒蒸餾以后,就成了白蘭地,像我們喝的軒尼詩XO,人頭馬,拿破侖等等,這些都是從葡萄酒蒸餾過來的,但工藝上是有差別的。黃酒經(jīng)過蒸餾就變成了白酒。所以簡單來說就是經(jīng)過這么一個工藝過來的。
聊到東西方酒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朱也交流了一下自己的觀點。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我們的飲食文化在世界上也是千差萬別的,中國的飲食文化與西方的飲食文化也是不同的,所以有中餐與西餐之分。那么酒也一樣,酒有一此很重要特性,個特性就是本土性。各個地方的水土不一樣,同樣的原料,水土不一樣,它產(chǎn)生出來的酒的風味也不一樣。
中國與西方酒類最大的區(qū)別就是酒的原材料不同。中國是以水稻、玉米、高粱、豌豆等等為原料的,西方是用水果和大麥來做酒的。第二個就是水土也不一樣,這很關鍵。中國的白酒有四大香型,七小香型,這里面還可以細分。為什么這么說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水土,都有一個區(qū)域性、本土性。有一句話叫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本土的,這是酒的一個特性,就是本土的。
其實就是區(qū)域的文化也是不一樣的,每一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文化,中國的文化與西方的文化不一樣,廣東的文化與湖南的文化也不一樣。吃的菜也不一樣,廣東的是清淡,湖南則是一種辣。再次是酒與餐飲的搭配也不一樣。每個地方的酒與飲食的搭配一般都是很般配的,有共性,也有個性。就個性來說,比如茅臺,茅臺與貴州菜是最搭配的。茅臺就是高酸高酯,酸度很高,也很香。
貴州的菜就是香、辣、酸,它們是很搭配的。而現(xiàn)在中國人吃菜是越來越重口味了,也很喜歡重口味的酒,所以大家喜歡茅臺。其實廣東的酒也很好的。廣東的酒是屬于輕口味的,如果用美女來作比喻,廣東的酒就像趙飛燕一樣,是苗條型的;茅臺就是楊貴妃,它是豐滿型的。
這是酒和飲食的特點。第四個特點是愛好。葡萄酒會讓人上癮,因為它富含乙醇。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喝酒?因為喝酒會上癮。最后一個特點是健康。適量飲酒確實能讓人健康,而過量飲酒則有害健康。喝多了不好,不喝也不好,適量飲酒可以預防老年癡呆癥,而且會非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