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后臉紅的人在酒桌上很常見。很多人認為是喝多了的表現(xiàn),所以不紅的朋友一定是酒量好。至于喝酒臉紅的人,若是裝瞎說,經(jīng)常裝醉,前段時間在網(wǎng)上瘋傳的一篇文章《喝酒臉紅的人喝酒就是自殺》指出,喝酒后臉紅的人會給普通人帶來不同的健康風險。那么,喝酒臉紅是怎么回事呢?

酒桌上常見沒幾口酒下肚就臉紅的人。很多人認為,上臉就是喝多了的表現(xiàn),所以喝酒臉不紅的朋友,酒量一定穩(wěn)穩(wěn)的。至于一喝酒就臉紅的人,如果裝模作樣胡言亂語幾句,往往能裝醉,反而應酬場上不容易被人灌。前一段時間,網(wǎng)上瘋傳的一篇文章《喝酒臉紅的人喝酒就是自殺》指出喝酒臉紅的人對酒精的攝入會帶來異于常人的健康風險。那么到底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jù)?
大部分人,喝多了酒都會臉紅,但有一部分人則是稍喝一點酒就會立刻上臉。這種情況在東亞(主要是中國、日本和韓國)人群中比較常見,因此在醫(yī)學上被稱為AsiaFlush——亞洲紅臉病。根據(jù)日本的久里濱酒精研究中心(KurihamaAlcoholCenter)的統(tǒng)計,在大約36%的東亞人身上存在這一現(xiàn)象。
為什么沾酒就臉紅?
要理解為什么有的人一杯下肚就面如關公,先得了解一下酒精進入人體后是吸收和代謝的路徑。人體內(nèi)通常有兩種酶——乙醇脫氫酶(ADH)和乙醛脫氫酶(ALDH2),前者將進入人體的乙醇(酒精)轉(zhuǎn)為乙醛,接著后者再將乙醛轉(zhuǎn)化成醋酸,較終的醋酸被人體排出體外,酒精的代謝過程就結束了。這中間過程中形成的乙醛是一種血管擴張劑,所謂人體內(nèi)的乙醛在轉(zhuǎn)成乙酸之前,會讓毛細血管擴張,讓人顯得面紅耳赤。
正常情況下兩種酶運作正常,只要不攝入太多酒精,乙醛都會快速轉(zhuǎn)化成乙酸,只有到喝的量太大,來不及代謝,才會在體內(nèi)殘留下來。而且那些一喝酒就臉紅的人,通常體內(nèi)負責產(chǎn)生乙醛脫氫酶的基因都有一些不正常,會產(chǎn)生變異乙醛脫氫酶(ALDH2*2),這種近似的酶活性比正常乙醛脫氫酶低,于是體內(nèi)乙醛沒法快速被轉(zhuǎn)化,稍一接觸酒就變成關公啦。視血管擴張后的影響,有些人甚至還會流汗、頭暈頭痛、嘔吐、心跳過快等。
沾酒就臉紅的人喝酒危害更大?
由于讓人醉酒的是乙醇,所以人的酒量差異取決于體內(nèi)能夠代謝掉乙醇的能力,也就是前列步代謝反應的乙醇脫氫酶(ADH)的數(shù)量和活性差異;如果只考慮酒量,那沾酒就臉紅的人代謝酒精的速度和不臉紅的人并沒有明顯差異。可二者承受的健康風險卻大不相同。因為一喝酒就臉紅的人,酒精轉(zhuǎn)換成乙醛后,無法快速代謝掉,體內(nèi)積累的過多的乙醛不僅會讓他們宿醉后更加難受,還會提升高血壓和癌癥的風險。
國際癌癥機構(IARC)公布,乙醛能夠破壞DNA,阻礙細胞自我修復,屬于高風險的致癌物質(zhì)。相對來說,酒精和醋酸的致癌因素都更低。所以一喝酒就上臉的人,喝酒后與高致癌物質(zhì)接觸的時間也更長。美國國家酒精濫用與中毒研究所(NIAAA:NationalInstituteonAlcoholAbuseandAlcoholism)和日本的久里濱酒精研究中心(KurihamaAlcoholCenter)發(fā)表在2009年的一份報道中認為,從醫(yī)學上分析臉紅者患食道癌的相對風險遠高于非臉紅者。但由于從癌癥病因的復雜性,這種分析猜測至今沒有直接的實驗或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支持。這份報告也坦言,對于部分食道癌高發(fā)地區(qū),長期飲酒者臉紅與不臉紅并非是影響發(fā)病率的主要因素。
雖然與癌癥發(fā)病率相關性并沒有定論,但喝酒臉紅的人確實更應該注意過量飲酒可能引起的高血壓問題。在2013年底,韓國忠南大學醫(yī)學研究團隊的一項關于喝酒臉紅者與高血壓風險關系的研究有了直接突破。他們統(tǒng)計了1763人的醫(yī)療紀錄,包括不飲酒、飲酒后不臉紅和飲酒后明顯臉紅的人群,結果顯示喝酒臉紅的人如果每周喝4個標準量的酒或更多時,患上高血壓的風險明顯升高,而非臉紅者則是超過每周8個標準量的飲酒才會出現(xiàn)這樣的風險(一標準量酒精是指10ml純酒精,通常相當于87.5ml的葡萄酒/284ml的啤酒/25ml的低度中國白酒)。
所以,要明確的是,對一喝酒就臉紅的人來說,酒不至于是完全碰不得的毒藥,但安全飲酒的界限要比喝酒不臉紅的人嚴格的多。當然,不僅是喝酒臉紅一族,任何人飲酒都要懂得適度。
通過以上的介紹,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所以要明確一點,對于喝酒臉紅的人來說,酒并不是完全碰不得的毒藥,但是安全飲酒的界限比喝酒不臉紅的人要嚴格得多。當然,不僅僅是喝酒的人會臉紅,而是每個人都應該懂得適度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