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美好的事物,大家最關心什么?
年份!
看到美女會好奇她的年齡,擔心認識個60+的“凍齡美女”;遇到美酒,你想知道她的年份,不然生怕錯付了份酒水錢。
美女自有身份證來驗證芳齡,可是一瓶不言不語的葡萄酒,該如何判定呢?科學家為此嘗試了各種方法,譬如說像考古學家一樣,利用碳-14、氬-40等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來計算葡萄酒的年份。

雖然是很簡單很準確,但是卻有個致命的弱點 —— 這些方法都需要把葡萄酒瓶子打開,從里面取出酒滴來才能檢測。
千金難買心頭好,對于大批量出產的葡萄酒,拿一瓶來檢測也是無所謂的,但是對于那些年份絕佳的頂級葡萄酒,能就這樣隨隨便便地打開嗎?
那究竟有沒有方法
可以不用開酒瓶
就能測定葡萄酒年份代呢?

還真有!
壞消息是:要測年份必須要有核爆,就是毀天滅地的那種爆炸啊。

boom?。。。。?/p>
而好消息是:我們的前輩們早就為我們爆炸過了,我們只需坐享其成,真棒~
聽到這里,是不是有點懵呢?
別急,聽我慢慢說~

科學家們在檢測葡萄酒樣品中放射性的時候,居然檢測到銫-137 這種放射性物質的存在。而銫-137是一種人造的同位素,它只能在人工核裂變中產生。

為尋求真相,科學家們進一步檢測了波爾多出產的不同年份的葡萄酒中銫-137 的放射性,發(fā)現(xiàn)這些放射性和其產出年份是有一定函數(shù)關系的。特別是在 1950 ~ 1963 年之間和1986 年產出的葡萄酒中,銫-137 的放射性異常的高,而 1950 ~ 1963 年之間恰恰是人類大規(guī)模進行核爆炸實驗的時期, 1986 年則正好是切爾諾貝利電站核泄露的日子。

同時,科學家發(fā)現(xiàn)葡萄酒中銫-137的放射性隨年份的變化與整個北半球土壤中銫-137的變化(主要因為核爆炸后放射性塵埃的沉積)出奇的一致,這正好說明了葡萄酒中銫-137放射性的變化反應了人類不同時期核爆炸對環(huán)境的影響。反過來講,假如知道了葡萄酒中銫-137放射性,就能通過這個函數(shù)關系推導出葡萄酒的出產年份。
更妙的是,因為銫-137 放射性很強,能夠輕易穿透厚厚的玻璃瓶壁。因此科學家們只需要證明玻璃瓶和木塞并不存在銫-137,就可以在不打開瓶子的情況下直接對葡萄酒進行檢測。

繞暈了吧?
簡單來說就是:由于核爆炸的關系,只要是離核炸區(qū)不是太遠的葡萄(譬如法國、西班牙、中國、美國),都帶上了微量的銫-137,而銫-137讓我們可以不用開瓶就能推出葡萄酒的年份。
2000 年,有一組名為 Margaux 1900 的系列葡萄酒出售,據(jù)稱其釀造年份是 1900 年,整整跨了一個世紀,每瓶高達3000 歐元!

谷歌一下這款酒,還能找它的信息,年份寫的是1900
于是科學家對這款古董級葡萄酒做了銫- 137 放射性的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其放射性都很高,推導這款酒的釀造日期應該在1963年。而科學家同時利用碳 - 14 測定其年份,也獲得了一致的結果。也就是說,科學家成功利用核爆炸打了一波假。

即使前蘇聯(lián)核泄漏事件已經過了30年,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在2016年探測到當?shù)氐匿C-137(Caesium 137)仍然高于正常水平,不過芬蘭當局強調,這個輻射量仍然相對輕微,不會影響人體健康。
當然,這個方法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早于1950年的葡萄酒就很難分辨,因為之前沒有發(fā)生人工核爆,所以基本不含有銫-137;即便是1950年以后的葡萄酒,在低銫-137放射性過低的情況下,測定的精度會下降,譬如澳大利亞等遠離核爆炸的地區(qū)所產出的葡萄酒,就很難利用這個方法來鑒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