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菲與羅斯柴爾德家族
拉菲,備受中國土豪喜歡的葡萄酒。常見媒體報道說,中國人一年喝掉的拉菲比酒莊生產的還要多,其實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拉菲羅斯柴爾德集團(DBR)旗下的產品很多,有正牌酒和副牌酒,還有入門級別的酒,若是帶上“拉菲”倆字就算正牌酒的話,這個數(shù)字當然很嚇人了。
拉菲的典型標志是瓶子和酒標上的五支箭,這個標志來自于赫赫有名的家族——羅斯柴爾德,看過《貨幣戰(zhàn)爭》的讀者,對這個富可敵國的猶太家族并不陌生。羅氏家族目前主要從事三項產業(yè):第一是金融,羅斯柴爾德銀行擅長處理大公司并購,尤其是汽車領域,當年吉利汽車收購沃爾沃,就是羅斯柴爾德銀行負責財務顧問和具體操作;其次,羅斯柴爾德著重于藝術品投資;第三則是葡萄酒,五大名莊中的拉菲和木桐,都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產業(yè)。
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羅斯柴爾德家族就已經進入中國,當時有個外資公司叫作福公司,主要在華開展鐵礦、修鐵路的生意,背后的股東就是羅斯柴爾德(羅斯柴爾德在當時被稱為“洛希爾”)。彼時正值洋務運動,反對派非常多,外資公司的在華業(yè)務不好干,福公司也得找關系,他們通過關系找到了李鴻章。作為洋務運動的代表,李鴻章支持洋人開礦修路,于是給開了綠燈,不過他也有私心,通過匯豐銀行匯了四千多英鎊到福公司,后來李鴻章寫給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密信被曝光,他個人入股的事才被公布于眾,如今這封密信就陳列在羅氏家族的博物館里。李鴻章身為總理,不便經常出面,福公司在中國的業(yè)務就委托了一位買辦,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劉鶚。劉鶚成天混跡于官員政府商業(yè)之中,幫助羅斯柴爾德家族穿針引線,打通政府關系,賄賂官員,到處潛規(guī)則,他熟知官商勾結的內幕,所以能寫出揭露官場腐敗的《老殘游記》。劉鶚多才多藝,精通天文、地理、水利,他還會看病,《老殘游記》里的主人公老殘就是一個醫(yī)生。劉鶚推進了福公司在華的很多業(yè)務,還成立了中國第一家高等學府——焦作路礦學堂,經過若干年的反復遷移、合并和拆分,變成了今天的中國礦業(yè)大學和河南理工大學,追根溯源,這兩所高校的投資人就是羅斯柴爾德家族。
后來,經過一戰(zhàn)、二戰(zhàn),中國從一個老牌強國逐漸衰落到任人欺凌,羅斯柴爾德的在華業(yè)務隨著戰(zhàn)亂逐漸淡出。今天,羅氏家族不但在中國開設了羅斯柴爾德銀行,還在山東蓬萊建了拉菲酒莊。
木桐與藝術酒標
木桐酒莊有兩個話題最令人津津樂道,一是由二級酒莊升為一級酒莊的傳奇故事,二是由世界頂尖藝術家設計的精美絕倫的酒標。
1973年,木桐從二級莊升為一級莊,促使其成功升級的是酒莊的主人菲利普男爵。酒莊升級需征得別人同意,菲利普男爵挨家挨戶去說服1855年列級酒單排行榜上的所有酒莊,唯一不同意木桐升級的,就是他的親戚拉菲。雖同屬羅斯柴爾德家族,但兩個酒莊的家族成員之間有矛盾,不過,拉菲最終還是被男爵不懈的努力打動了。1973年,法國農業(yè)部批準木桐升為一級莊,當時的農業(yè)部長是后來的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他極愛葡萄酒,欣然做了順水人情,促成了歷史性的酒莊升級。為了紀念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木桐邀請大名鼎鼎的畢加索為1973年份的木桐創(chuàng)作了《酒神祭》,這是木桐最廣為人知的一幅酒標。
木桐的藝術酒標傳統(tǒng)始于1924年,這一年的酒標上寫有一句話:酒莊裝瓶。酒莊裝瓶在今天看來很平常,但在當時卻極有開創(chuàng)性。在那個時代,釀酒的不參與銷售,賣酒是由酒商來完成的,酒被裝在橡木桶里轉到酒商手中,誰也看不出來桶里是什么酒,酒商說拉菲就是拉菲,說木桐就是木桐,很多奸商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常說中國人造假,實際上,名酒造假恰恰是法國人自己最先干的。木桐的早期產品上曾出現(xiàn)過各式各樣的酒標,其實都是酒商貼的,亂七八糟,有的甚至連酒莊的名字都拼寫錯了。市場不規(guī)范對品牌是巨大的傷害,為了規(guī)避這種現(xiàn)象,木桐率先決定不賣散酒,而是自己印標,自己在酒莊裝瓶,再把瓶裝酒賣給中間商。造假成本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了假冒偽劣,這與今天的防偽技術理念是一樣的。

木桐的藝術酒標
在數(shù)十位為木桐作畫的偉大藝術家當中,有兩位是極有聲望的華人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堪稱經典。1996年份的酒標作者是藝術家古干,2008年的酒標出自藝術家徐累之手,從事繪畫藝術的有志青年可以將此作為目標。要說明的是,給木桐作畫沒錢可拿,但也并不白干,報酬是兩箱價值不菲的木桐,當然無形的價值是世人的關注。除了木桐,也有其他一些酒莊經常邀請藝術家設計酒標,比如說龐狄莎(Pont Des Arts)邀請了很有名望的華人藝術家趙無極做了系列酒標,還有岳敏君創(chuàng)作的“笑臉”系列也成了龐狄莎的酒標。
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猶太人,因為猶太人在二戰(zhàn)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十分悲慘,二戰(zhàn)結束的年份,也就是1945年,木桐需要做點文章,這一年的酒標上有一個大大的字母“V”,寓意著勝利(victory)。
最有意思的是1993年份,這個年份的酒標有兩個版本。原版上是用鉛筆素描畫了一個裸女,這款酒出口美國時遇到了障礙。美國人說:“裸女涉及色情,所以對不起,我們不能進口。”為了進入美國市場,木桐保留了酒標的下半部分,把上半部分的裸女抹掉了,這就有了第二個版本。如果碰到1993年份的木桐,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把兩個版本放在一起喝,想來也有點兒意思。老實說,這幅畫看起來與色情真沒什么關系,那美國人為何保守到對素描畫都上綱上線呢?實際上,美國這個國家對酒的監(jiān)管近乎變態(tài)的嚴格,例如法定飲酒年齡高達21歲,很多地方周日不得賣酒,對酒的購買數(shù)量進行嚴格規(guī)定等等。從1919到1933年,美國實行了長達十幾年的全民禁酒令,所有酒的生產、運輸和銷售全是違法行為,這對美國人民看待酒精飲料的態(tài)度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后面有專門的章節(jié)講“奇葩的美國禁酒令”,心急的讀者可以直接翻到美國部分一睹為快。
拉圖與圓明園兔首
拉圖,是從“Latour”音譯過來的,“Tour”在法語里是“塔”的意思,所以正兒八經的中文翻譯應該叫“塔牌葡萄酒”。拉圖的酒標上的確有一座塔,是用來軍事瞭望的塔樓,原先的塔早已不復存在,現(xiàn)在的塔樓是后建的,雖然不高,但在波亞克村算是高大的建筑了。
跟大家分享一個與拉圖相關的有意思的事兒。2012年,拉圖突然宣布退出期酒市場,這在波爾多引起了一個小小的震動。期酒類似于期貨,意思是產品上市之前就預售出去。期酒的出現(xiàn)伊始是為了解決酒莊的資金問題,酒莊可以通過預售預先拿到一筆錢,用于更新葡萄園、采購新設備等等。但期酒逐漸發(fā)展為一種營銷行為,如今發(fā)售期酒的都是大名鼎鼎的酒莊,他們根本就不缺資金。
拉圖宣布退出期酒市場,意味著將不再考慮期酒行情而自行定價,愿意什么時候上市就什么時候上市,愛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其他酒莊很擔心這會影響波爾多的價格。舉例來說,如果拉圖宣布賣200歐元,但是其他酒莊同一年份的期酒若賣300或400歐元,消費者會說拉圖才賣200歐元,你憑什么賣那么貴?反過來說,拉圖如果把價格定高了,其他酒莊也會有很大壓力,假如拉圖2002年定價1000歐元,其他一級莊才賣300歐元,這事沒面子?。∪魸q到1000歐元,消費者肯定也不高興啊,會說你之前賣300歐元,突然漲價太不厚道。不過,通過這幾年的市場情況來看,拉圖退出期酒市場并未造成波爾多名莊的價格波動。
站在拉圖的角度,他為什么不考慮期酒的游戲規(guī)則呢?講到這里,有必要把拉圖的背景講一下,拉圖的老板財大氣粗,可謂是富豪中的戰(zhàn)斗機,他的名字叫作(Fran?ois-Henri Pinault),是法國富豪排行榜排名前五的人物。弗朗索瓦掌握著一個奢侈品帝國,我們非常熟悉的圣羅蘭(YSL)、古馳(Gucci)都是弗朗索瓦的產業(yè),也許他更愿意用奢侈品的方式,而不是按經紀人和期酒的規(guī)則來做葡萄酒。弗朗索瓦還有一個產業(yè)是佳士得拍賣行(Christie's),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拍賣行之一。2009年,佳士得不顧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在法國巴黎執(zhí)意拍賣被西方列強搶去的圓明園鼠首和兔首銅像,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中國收藏家蔡銘超拍出成交價3149萬歐元,但事后他不付錢,其實他就是故意來攪局的。2013年,弗朗索瓦將鼠首和兔首還給中國,就在當年,佳士得拍賣行獲得了在中國的經營許可,此前佳士得曾為此努力了很長時間。圓明園的寶貝之所以流落到法國,又得說到拿破侖三世,是他聯(lián)合英國火燒圓明園,兔首就是那時候到了法國的。楓丹白露王宮里有個中國館,陳列著中國明清時期的古畫、首飾、玉雕、景泰藍等上千件藝術珍品,這些搶來獻給拿破侖三世王后的戰(zhàn)利品,大多來自圓明園,一個半世紀之后,鼠首和兔首完璧歸趙,還是要感謝一下“塔”牌葡萄酒的這位“土豪”老板。
瑪歌與領導人
提到瑪歌,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五大名莊中的瑪歌酒莊,二是指瑪歌酒的產地瑪歌村。1855年分級酒單里有61家酒莊,超過三分之一在瑪歌村。與波亞克雄壯結實的風格有所不同,瑪歌村的酒以細膩優(yōu)雅見長。
在眾多的產酒村里,瑪歌村離波爾多最近,由于近水樓臺,瑪歌酒在法國歷史上一直是國宴用酒,受很多領導人的青睞。英國第一任女首相撒切爾夫人的最愛就是瑪歌,她的酒窖里存有1961年的瑪歌。我們的前國家主席胡錦濤曾訪問法國并參觀瑪歌酒莊,法國人很有誠意,請他喝了1982年的瑪歌,這是個難得的世紀好年份。除了這兩位之外,還要講到托馬斯·杰斐遜,他對葡萄酒有超常的熱情,無論是做駐法大使還是做美國總統(tǒng),他對波爾多葡萄酒的熱情始終不減,他對瑪歌酒莊的鐘愛詳細地記錄在了他的日記中。當然我們也不希望所有的領導人都愛喝瑪歌,不然納稅人可承受不了,自掏腰包則另當別論。
我曾經兩次自駕到瑪歌酒莊,因為沒有預約,只能通過緊鎖的鐵門遠遠地往里邊看?,敻杈魄f的建筑非常宏偉,能讓人聯(lián)想到白宮?,敻杈魄f不但出品紅酒,也有質量相當高的白葡萄酒,瑪歌白亭被認為是最好的波爾多白葡萄酒之一,非常搶手。
侯伯王
雖然把侯伯王放到最后,但并不是說它在五大酒莊中地位最低,恰恰相反,從一級酒莊出爐到1855年分級體系出爐,侯伯王一直是當之無愧的頭把交椅。1855年酒單中的紅葡萄酒是針對梅多克地區(qū)的分級,但侯伯王并非來自于梅多克,是61家酒莊里唯一的例外。雖然侯伯王今天的知名度和價格并非第一,但鑒于侯伯王當時在波爾多的帝王地位,以至于不得不把這家位于格拉夫的酒莊納入進來。
侯伯王在中國的知名度低于另外四家一級莊,原因與名字有很大關系,其他四個一級莊的發(fā)音和翻譯都是兩個音節(jié),拉菲、拉圖、木桐、瑪歌,每一個都朗朗上口,簡單好記。侯伯王的法文“Haut-Brion”的發(fā)音是三個音節(jié),而且在中國用過不同的譯名,比如“奧比良”“奧比安”,還有“紅顏容”等等,消費者不容易記,也容易混淆。2010年,Chateau Haut-Brion宣布正式啟用官方中文名稱“侯伯王”,之前“紅顏容”“奧比昂”這樣的中文稱謂將不被承認。“侯伯王”是最新確定的官方譯名,這個名字在發(fā)音上與法文有一些相似,而且“王”字也體現(xiàn)了侯伯王的歷史地位、王者之風。如果還記不住也有簡單的辦法,有一次我和幾個酒友一起喝酒,說到侯伯王,有個朋友反復問這個名字怎么讀,“HautBrion”,“噢,不一樣!”如果記不住侯伯王,也記不住Haut-Brion的話,就記“噢,不一樣”吧。
侯伯王始自16世紀,比其他四家歷史要長得多,1855年分級體系出現(xiàn)之前的200年里,侯伯王一直是波爾多地區(qū)的王者,聲望最盛,價格最高,理所應當列入一級酒莊。在歷史上,波爾多葡萄酒都是裝在木桶里賣,用著統(tǒng)一的產區(qū)名“波爾多”。隨著時間往前推進,波爾多人開始把產區(qū)名字,比如梅多克(Medoc)、格拉夫(Graves)放在酒標上。隨著消費者越來越成熟,對酒質要求越來越高,對產品信息要求越來越高,更小的產地標識比如波亞克(Pauillac)、瑪歌村(Margaux)的地理標志逐漸出現(xiàn)在了酒標上。侯伯王更進了一步,在酒標上使用了葡萄園的名字“Haut-Brion”,這相當于侯伯王開創(chuàng)了品牌的先河,波爾多的葡萄酒自此開始有了品牌意識,改變了以往以產區(qū)作為賣點的老思路。
侯伯王之所以這么牛,要追溯到品牌的擁有者——龐泰克(Pontac)家族,這是當時整個波爾多地區(qū)最顯赫、最有聲望的家族,對波爾多葡萄酒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16世紀,波爾多議會主席Jean de Pontac買了Haut-Brion城堡并發(fā)展為酒莊,就是在這里誕生了grand cru這個沿用至今的概念。1660年,龐泰克家族的阿諾德成為了波爾多的市長,自執(zhí)掌波爾多政權以后,他開始以品牌營銷的思路推廣波爾多的葡萄酒。
17世紀,龐泰克家族在英國倫敦開高檔餐廳,經營“侯伯王”和“龐泰克”品牌,酒一上市立刻風靡市場,當時的貴族、文學作家、名人政要趨之若鶩,其中最有名的顧客當屬約翰·洛克。他著的《政府論》在今天仍有深遠影響,也是他提出了兩權分立,孟德斯鳩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三權分立學說。洛克在倫敦喝到侯伯王后,便深深地迷上了這款酒,他決定親赴產地,1677年,他實地走訪了波爾多,也去探訪了侯伯王,從他的旅行記述中可以看出,讓洛克印象深刻的酒莊很多都入圍了后來的1855年列級酒莊榜單。當年的梅多克還是一片沼澤地,也是龐泰克家族決定讓荷蘭人在這里排水種葡萄,才有了后來的四大名莊。隨著社會地位的提升,龐泰克家族不斷完善葡萄酒釀造標準,整個波爾多地區(qū)都因此受益。
波爾多葡萄酒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可以用五個數(shù)字串聯(lián)起來,分別是“5,1855,1973,57,61,”:“5”是指五個級別以及五大酒莊;“1855”是這份美酒排行榜出爐的世博會背景;“1973”則是木桐升級為一級莊的故事;而今天,酒單已由當初的57家酒莊演變成了61家。